读报,才知电影界有拍贺岁片的传统,还将几部贺岁片新年几天的票房收入成绩列出来;内地朋友在群组则分享新春期间看了《满江红》,票房非常火爆。不久前,儿子媳妇还来求我们帮忙照顾一对小儿女,说他们要去看某部电影。读到这些消息,才忽然记起有电影这么一回事。疫情三年,许多事变得很遥远,仿佛未曾存在过。

  慢慢回想,才恢复了对电影的感觉。说来曾经自己也是个影迷啊。

  那天,我们去看电影《乔峰传》首映,是在那种ABC迷你戏院上映;看毕,主角甄子丹还在散场时突然出现,对大家的捧场表示谢意。这是进迷你戏院以来第一次看到明星到场见观众;以前在大戏院看一部韩国片,电影的韩国女主角特来谢票。

  大戏院解体后,分成ABC几间小戏院,白天上班族上班时段一个偌大戏院常常只有十来个观众。这半个世纪以来,可以说见证了大戏院的没落沧桑。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到香港,那时是超大戏院的天下。我们还在四处找工作的彷徨时刻,常常在朋友的陪伴下,去看十点半的早场,上映的都是几年前公映过一两轮的片子,台湾的甄珍、王羽、归亚蕾等明星就是那时熟悉的。看早场票价超便宜;夜晚的午夜场从十一时开始。看到午夜一时散场,票价和早场差不多,居然也吸引了不少市民观看。许多大明星的名字就是在那时候知道的。这段岁月已经过去了半个世纪,虽然那些电影的情节已经模糊,却也很难忘记,因为那是伴随着初到香港、心情极度彷徨的时光,急于找一份工作、急于将生活的各方面安定下来,看电影,就会将内心那份无法排遣的郁闷释放出来。

  很快,电影录影带店舖如雨后春笋开满港九大街小巷,新影带售价比入戏院看一场电影还便宜,我们便转向买影带,慢慢少进戏院了;但家里的柜子很快塞满了这四四方方扁扁的盒子。也在这时,发现了明珠台每天晚上九点半都会播映一部外国的经典电影,我这个影迷也早就备好一个空的录影带录下来了,橱柜里一下子又新添了不少这些比一本书还厚的电影带子。这样一来,花费又比原来购买那些电影录影盒更便宜了。但是后来,市面上那些卖、出租电影录影带的店舖很快又失去影踪,仿佛只是在一夜间的事。不知什么时候,磁碟与电影联系起来,出现了所谓影碟。

  电影的载体从体积比较大的录影带盒搬入一张圆圆薄薄的磁碟里,实在太快也太厉害了,市面也开始出售这样薄薄的东西,既可以录入一本十几二十万字书稿的电子稿,也可以容纳一部一两个钟头的电影,甚至那些几十集的电视连续剧也行,韩剧还曾经掀起一股「韩流」呢。现成的电影正版也要卖个四十几元。在一个较长的时期,我们除了喜欢到书店翻书买书,也不时迷恋于这类影碟舖,选购卖座电影成为一种乐趣,不断寻找和收藏那些经典。不但是我,不少喜欢电影的年轻人,书房的书架上都排满了这些影碟啊、唱碟。

  很快,城市里的大戏院也悄悄起了变革,在一浪又一浪的媒体科技革命冲击下,像骨牌效应那样,开始解体了。许多人都像我一样忙忙碌碌,没有留意许多事物已经在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,一旦跑到戏院,才发现原来的大戏院已经不存在,代之以ABC三间迷你戏院。

  时代和科技的发展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,到了我们发现今日在电脑上、手机上,除了版权问题之外,几乎什么电影、电视剧都可以看到的时候,满屋子的影碟、录影带已经成为非常占据空间的多余东西,需要扫地出门了。

  半个世纪大戏院的衰落都无不和录影带、影碟、电脑、手机的不断进步息息相关,沧海桑田,好似只在一瞬间啊。

环球UG官网声明:该文看法仅代表作者自己,与本平台无关。转载请注明:自由谈/观影沧桑说戏院\东 瑞
发布评论

分享到:

生活逆转/凑女乐在其中
你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
发表评论
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